長江中游城市群將成中國經濟第四極 追趕北上廣
長江中游城市群將成中國經濟第四極 追趕北上廣
“中三角”的地理范圍涵蓋了湖北武漢“8+1”城市圈、湖南長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專家建議,武漢(圖1)可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中心,南昌、長沙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 獲批,專家揭秘關于規劃的五大熱點問題 【區域·城市】“中三角”,中國經濟“第四極” 4月5日,國務院批復《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湖北的武漢城市圈、湖南的環長株潭城市群、江西的環鄱陽湖城市群自此成為“一個群里的朋友”。國務院批復文件中指出,該城市群的建設目標——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支撐、全國經濟新增長極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城市群。 給長江中游城市群簡單畫個像就更能理解它的重要性: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整個日本面積的85%、德國面積的89%;總人口超過1億人;去年經濟總量超過4.5萬億元,僅次于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這三地用約4%的國土面積產生出約1/3的GDP,被視作中國經濟“前三極”。 早在2012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已在武漢簽署了《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協議》。《人民日報》當時報道稱,“中三角”的概念正式提出,名稱呼應“長三角”和“珠三角”。 2015年4月8日,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表態,希望與湘贛等地進一步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極"。 熱點問題1 “中三角”為何此時獲批?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后國家批復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首先獲批,可見其在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事實上,該規劃從2013年啟動編制到獲批,歷時三年,如果算上前期三省份的互商、研討,則歷時五年之久。 湖北是牽頭編制規劃的省份。據《湖北日報》報道,湖北省發改委中部辦有關負責人透露,規劃初稿三萬多字,幾經修改,于2014年12月上報國務院審批。“規劃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點領域,強調通過共推的項目和事項,打破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推動一體化發展。”該負責人表示。 對于規劃出臺的背景,該負責人認為,“既契合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又是長江中游地區加快發展的現實之需”。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2011年就開始研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戰略。他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近年來國家先后在長江下游地區批復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等多個區域規劃,上游批復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只有中游沒有批。“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把‘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列為‘三個支撐帶’,對長江經濟帶空前重視,長江中游城市群獲批時機剛好。”魏后凱說。 “李克強總理曾用‘下圍棋’來比喻區域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先從‘金角銀邊’開始。會下圍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銀邊’是比較容易做活的。現在沿海地區發展充分了,下一個階段就要‘決戰中部’,使中部地區成為一個新的增長極。”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耀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長江中游城市群在人口、市場、資源等多個方面,優勢都很突出。 陳耀認為,在區域戰略中,空間尺度越大,可操作性越弱,推進時間就越長。“長江經濟帶覆蓋東中西部11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40%。宏大的戰略實施起來,還是要有具體的抓手。去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后,中游城市群規劃首先拋出來,可見其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在基礎設施、交通、通訊、電力、能源等方面,預計會有很大的投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劉勇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還提到,長江中游城市群獲批,除了有推進新型城鎮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需要,還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經濟進入新常態,要避免經濟增長過度下滑,要穩增長,‘中三角’對培養新的增長點起到很大作用。” 熱點問題2 “中三角”一度為何變“中四角”,最后又回歸“中三角”? 魏后凱介紹,關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范圍,學術界一直有爭論。有人主張,以安徽省會城市合肥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也應納入其中。不過,當長江中游城市群蓋頭揭開,合肥未在其列。 很多人并不清楚,“中三角”曾經還有擴大為“中四角”的一段經歷。 長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聯手提出。2011年4月和7月,湖北省黨政代表團分別考察湖南和江西,向兩省倡議共同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群,得到湖南、江西兩省積極響應。 2012年2月10日,三省正式簽訂《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2年12月28日,在江西九江召開的區域發展與改革座談會上,有關方面建議,把安徽也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2013年,由于安徽省會合肥的加入,武漢、長沙、南昌由“中三角”變為“中四角”。同年,湖北牽頭開始編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 但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把合肥都市區劃入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組團。 “安徽到了‘長三角俱樂部’,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又開始調整,從‘中四角’重新回到‘中三角’。”一位接近規劃編制的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上述人士表示,事實上,安徽本來想“腳踏兩只船”。該人士透露,今年2月7日,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市黨政一把手齊聚合肥,簽署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三屆會商會合肥綱要》,提出加快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加速挺進“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但此次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再次明確了界限。 魏后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不把安徽納入,從理論上是有道理的。 首先,從地理空間上看,長江中游是指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一帶,安徽處于長江下游。更重要的是,在四省范圍內,武漢、長沙、南昌三個中心城市之間,以及鄂湘贛三省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要遠大于與合肥和安徽其他城市之間的聯系。 而且,在四省現有四個城市群中,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之間聯系相對密切一些,而江淮城市群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其經濟聯系方向更傾向于長三角。近年來,安徽省與長三角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礎。 在劉勇看來,區域合作應當是多方位、寬領域的,“腳踩幾只船”是合理的。合肥雖然沒有進入長江中游城市群,但也不影響合肥與武漢、長沙和南昌等地在區域層面的合作。 比如,近日,長沙、合肥、南昌、武漢四市共同成立“長江中游城市群院前醫療急救聯盟”,旨在提升長江中游地域院前醫療急救整體水平。 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上游地區已有《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下游則有《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此次《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填補了中游地區的規劃空缺。 熱點問題3 “中三角”怎么建設? 4月8日,在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獲批3天后,湖北省政府與中國社科院在武漢共同舉辦了“長江論壇”。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在論壇上表示,湖北是長江流經里程最長、岸線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中肩負重要責任。下一步,將借國務院正式批復規劃的東風,按照建設“文化長江、生態長江、經濟長江”的思路,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湖北段新一輪開放開發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 江西的表現也同樣積極。《江西日報》在規劃批復次日即刊文稱,正著手編制出臺《江西省貫徹落實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結合江西實際,在薄弱環節上“發力”,在優勢領域中“用功”。 此前,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也表示,長株潭城市群,要繼續鞏固和發揮核心增長極作用,依托兩型社會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大平臺,積極參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與建設,努力打造全省轉型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引領區。 事實上,三省在規劃獲批前,就已經在區域合作上邁出步伐。據統計,三省已在產業、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簽訂30多項合作協議。魏后凱建議,當前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有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大力推進一體化;二是形成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 劉勇也提出,應當在交通物流、產業分工協作、要素市場、社會政策、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形成一體化。 他建議,長江中游城市群嘗試向民間全面放開金融市場。此外,在土地市場也可以有所突破,比如,在不觸及所有權的情況下,將土地使用權永久化,可以抵押、可以轉讓,解決“小而散”的問題,進行規模經營。 “比如說,湖北人號稱九頭鳥,敢想敢干,長江中游城市群當前有這么好的政策,應當尋求改革、突破,對此我們寄予厚望。”劉勇說。 熱點問題4 武漢能成 “中三角”的 “帶頭大哥”嗎? 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獲批后,有學者提出,武漢應當發揮“龍頭”作用。如果沒有“龍頭”,可能會導致發展不聚焦、過于分散,從而影響城市群的形成和競爭力。 采訪中,魏后凱、劉勇等專家并不完全認同這種觀點。劉勇認為,合作也許比“爭龍頭”更重要。武漢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地位不可取代,但能否成為“龍頭”還要在合作發展中來看,還要靠實力匹配。 魏后凱不提議武漢成為“龍頭”。“整個長江經濟帶,只有一個龍頭,就是上海,這是大家公認的,也是有實力的。” 但魏后凱也十分看好武漢在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功能和地位,他提出,長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應該以武漢為主中心、長沙和南昌為副中心,共同打造多中心、復合型極核。 他同時支持把武漢建設為國家中心城市。“目前全國共有5個國家中心城市,分別為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和重慶。從全國戰略布局來看,整個中部地區沒有國家中心城市;從長江經濟帶建設來看,下游的上海、上游的重慶都是中心城市,武漢成為中心城市是有必要的。”魏后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他曾做過的學術研究中,對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武漢、長沙、南昌進行了綜合經濟實力的相對評價,如果武漢得10分,長沙則得6.84分,南昌得4.83分。3個城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備選都沒問題,但武漢更優。 熱點問題5 競爭“第四極”,“中三角”的對手都有誰? 繼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之后,誰能成為中國經濟的“第四極”? 多個地區曾經提出“爭當第四極”的目標。比如,2011年,國務院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當時《重慶日報》就曾刊文稱成渝經濟區要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 “‘中三角’的競爭對手可能有成渝、山東半島、遼寧中南城市群等。但從發展情況看,‘中三角’成為‘第四極’的可能性最大。”劉勇表示。 而在魏后凱看來,其他可能的競爭對手,在面積、人口、經濟總量上,和長江中游城市群沒法比。“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設目標是‘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城市群’。我們預計,到2020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能夠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到2030年,長江中游城市群能進入這個行列,它們四個是一個級別的。”魏后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按2012年經濟總量計算,長江中游城市群比長三角低48%,比京津冀低10%,比珠三角只低2%,并且,長江中游城市群增長速度很快。 “按照現在增長趨勢預測,2015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總量將超過珠三角,到2020年將超過京津冀都市圈,僅次于長三角。因此,有的學者提出,長江中游城市群不是爭‘第四極’,而應當是‘第三極’,或者‘第二極’。但我覺得不能這么看,不能光看經濟總量,應當看到,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人均水平低,要趕上珠三角、京津冀,還是需要狠下一番功夫的。” 魏后凱說。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注明來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